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88篇
  免费   6259篇
  国内免费   3155篇
电工技术   4222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4337篇
化学工业   14799篇
金属工艺   2765篇
机械仪表   2699篇
建筑科学   6277篇
矿业工程   5808篇
能源动力   7514篇
轻工业   5361篇
水利工程   306篇
石油天然气   17933篇
武器工业   327篇
无线电   165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184篇
冶金工业   4352篇
原子能技术   985篇
自动化技术   2181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900篇
  2022年   1847篇
  2021年   2472篇
  2020年   2560篇
  2019年   2100篇
  2018年   1857篇
  2017年   2024篇
  2016年   2615篇
  2015年   2568篇
  2014年   4729篇
  2013年   4757篇
  2012年   5762篇
  2011年   5985篇
  2010年   4146篇
  2009年   3986篇
  2008年   3400篇
  2007年   4380篇
  2006年   4598篇
  2005年   3904篇
  2004年   3344篇
  2003年   2981篇
  2002年   2627篇
  2001年   2370篇
  2000年   1946篇
  1999年   1565篇
  1998年   1203篇
  1997年   1051篇
  1996年   778篇
  1995年   687篇
  1994年   524篇
  1993年   407篇
  1992年   340篇
  1991年   258篇
  1990年   234篇
  1989年   179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70篇
  1980年   39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6篇
  1973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本文分析了燃气热水器行业针对无回水管水路系统实现零冷水功能的现有技术方案,指出现有技术方案存在的一些缺陷,并结合试验研究,对无回水管水路系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实现零冷水功能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分析了钢铁企业焦化和烧结两个重点工序中烟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和钢铁行业当前的环保政策。对焦化及烧结烟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比燃煤电厂烟气特点,提出可以综合电厂烟气治理模式和自身特点改进的技术路线。结合某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脱硫脱硝装备对其环保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焦化和烧结工序的典型污染物硫、硝、尘现有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及末端处理技术,分析其优缺点。进而提出了3条可实现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技术路线,即半干法脱硫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半干法/湿法耦合臭氧氧化脱硝、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重点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某大型钢铁企业的应用实践及应用效果。并基于全过程耦合技术,分别在焦化和烧结工序中提出了多污染物协同去除技术及应用,即焦炉低氮燃烧技术耦合末端活性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烧结烟气循环技术耦合末端活性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最后结合几种技术路线的应用实践,对未来钢铁产业的烧结及焦化工序超低排放技术的选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3.
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总体勘探和认识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深层煤层气地质理论。通过解剖分析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和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深层"超饱和"煤层气井的试气/生产动态,估算原地游离气的含气量,分析了深层"超饱和"煤层气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①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储层中除吸附气外,还含有原地游离气,用常规试气方法可直接获得气流,煤层气的产出不明显依赖于排水降压;②埋藏超过一定深度,在煤阶和温度的综合作用下,煤的吸附能力将随埋深的继续增加而降低,煤层中吸附气的饱和度有增加的趋势,在达到吸附饱和后,出现原地游离气并形成"超饱和"煤层气,盆地深层具有"超饱和"煤层气形成的优势条件;③由于地温梯度和压力梯度的不同,不同盆地"超饱和"煤层气出现的临界深度不同,异常高压和异常高热流可以降低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形成的临界深度;④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开发具有大大缩短见气时间、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和累积产水量低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4.
张旗  刘太奇  张庆成 《材料导报》2018,32(Z1):245-247
近几年,由于节能与环保的需求,电取暖的方式得到大力的推广,电热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非金属碳基电热材料是新型的节能型电热采暖材料,本文重点对影响非金属碳基电热材料中的炭黑基电热材料、碳纤维基电热材料、碳晶电热材料电热性能的因素及相关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5.
徐建军 《煤炭技术》2020,39(1):128-130
为了提高碎软煤层条带瓦斯抽采效率和效果,基于目前地面瓦斯抽采主要采用垂直井或从式井的方式抽采效果差、效率低的现状,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论证了穿岩层压裂改造煤储层的可行性,提出了在目标煤层顶板岩层中钻水平井,并通过垂直向下射孔以及采用泵送桥塞分段进行压裂的方式进行地面瓦斯抽采。试验结果表明:顶板分段压裂水平井单井产量高、高稳产期更长、产量衰减更慢;有效水平井段控制区域内瓦斯下降均匀,更有利于进行条带瓦斯抽采;相同投资条件下,采用水平井的方式瓦斯抽采效率和投入产出比更高。  相似文献   
56.
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热膨胀仪、洛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弹簧钢55SiCr的组织和相变点以及残留奥氏体和碳化物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55SiCr弹簧钢淬火后残留奥氏体以块状分布在基体上;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留奥氏体减少并呈粒状和薄膜状分布;C在残留奥氏体中富集,使其稳定性增强;Si抑制了碳化物的析出,提高了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低温回火时,Si延缓了渗碳体析出;高温回火时,C原子扩散速率提高,促进渗碳体析出,引起体积的收缩。慢速加热回火时,C有足够的时间扩散,从而促进渗碳体的形成,使渗碳体的形成温度提前;快速加热回火时,C来不及扩散,抑制了渗碳体的析出。回火加热速率一样时,试验钢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提高而下降。当回火温度为400 ℃时,硬度值最大为51 HRC;当回火温度为650 ℃时,硬度值最小为37 HRC。当加热速率为0.1 ℃/s时,硬度值最小为33 HRC;当加热速率为200 ℃/s时,硬度值最大为40 HRC。  相似文献   
57.
以天然气、烃源岩及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为主要依据,通过天然气-天然气、储层沥青-烃源岩、天然气-烃源岩3个方面对比,深入探讨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天然气来源。研究表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泥岩。其5项证据分别为:下二叠统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小于-30.5‰,甲、乙烷碳同位素倒转是由高演化程度烃源岩所致;多数下二叠统天然气与龙王庙组天然气特征最为相似;GS18,NC1井下二叠统天然气特征与寒武系相似,说明上下层气源一致;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与筇竹寺组泥岩最为相似;筇竹寺组泥岩主要为下二叠统供气,这一认识符合干酪根油气生成理论和同位素分馏规律。  相似文献   
58.
对污染源废气监测原理进行了简单分析,阐述了当前我国常用的环境中污染源废气检测方法,并对废气检测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59.
邵索拉  张欢  由世俊  郑万冬 《化工学报》2020,71(8):3480-3489
针对现有的空气源热泵冬季供热系统,提出了一种使用新型蓄热型直接冷凝式加热板(RHP)的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并测试了RHP的热性能和系统的运行特性,同时分析了系统的效率和经济性。实验结果表明,在39℃的冷凝温度下,RHP的热容量高达1044 W,RHP的蓄热量大于1000 kJ。在室外空气温度为8℃时,系统COP高达3.7。此外,对于20 m2的居住房间而言,该系统的供暖初始投资成本和总运行成本分别为3174.7 CNY和510.7 CNY,在居住建筑冬季供暖领域具有较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0.
The flame front deformation instability of low-velocity filtration combustion within an inert packed bed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initial preheating non-uniformity.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an initial thermal perturbation model is numerically proposed so as to predict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s of the flame front instabilities. The numerical prediction indicates that the assumption of an initial thermal perturbation is a feasible explanation as the cause of the flame front inclination instability. As the initial thermal perturbation increases, the phenomena of the flame front break and shrinking instabilities could easily occur at high filtration velocity or low equivalence ratio. Moreover, the evolutions of the flame front break rate and the shrinking rate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